您的位置:首页>栏目首页 > 生意 >

莫让演出“盛宴”变“黄牛”狂欢

2023-08-30 20:52:36    来源:安徽日报


(相关资料图)

随着演出市场复苏,“黄牛”倒卖门票现象重新出现。近期多地开展打击“黄牛”非法倒票专项整治工作,有的还在演出现场设立打击“黄牛”指挥部,连日来已有多名嫌疑人落网。

今年以来,各类演出数量井喷,部分热门演唱会一票难求,“抢票难”成热门话题。然而,一边是正规购票平台开票后一秒售罄,另一边是二手交易市场出现很多溢价甚至被炒出天价的“黄牛票”。许多观众只能通过各种途径从“黄牛”手中高价买票,不仅合法权益受损,也消耗了对演出的热情。

“黄牛票”从何而来?演出门票一般分为两类,一类是公开出售的门票,另一类是包括工作票、赠票等不经公开渠道流通的门票。根据规定,公开销售的演出门票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%,意味着可能有近30%的门票无法通过公开渠道获取,增加落入“黄牛”之手的风险。此外,“黄牛”还会在正规票务平台提供“代抢”服务,甚至开发抢票软件,通过技术手段实现“0秒下单”。更有甚者打出“看台座位3000元代抢费,内场座位5000元代抢费,代抢不成功包退”广告,非法获利空间之大可想而知。

“黄牛”扰乱正常票务市场秩序,危害不容小觑。在“代抢”操作流程中,消费者需要将自己的身份信息、验证码告知“黄牛”,个人信息存在泄露风险。部分消费者将票款订金提前支付给“黄牛”,一旦交易失败将无法得到正规交易平台的保护,很可能票财两空。

打击“黄牛”乱象,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、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。市场监管、公安、文化旅游、网络信息等多部门应加强联动,完善信息共享、执法衔接机制,综合运用宣传、法治、科技等力量,共同织密围堵“黄牛”的网络。尤其要紧盯售票方和平台,加强票源特别是非公开出售门票管理,要求相关方落实门票去向公开明示制度,探索提高公开售票比例可行性,为市场提供更多票源。督促售票平台利用科技手段反制“软件刷票”现象,最大限度压缩“黄牛”操作空间。从长远看,平台落实“强实名制”是大势所趋,购票时绑定身份信息,入场时需要人证脸全部一致,确保购票者身份真实可信,降低黄牛通过匿名囤票的可能性。同步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,防止个人信息被违法滥用,最大程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
以合理价格欣赏演出,不该成为奢望。从售票、检票、退票等全链条入手,系统科学设计监管机制,扎紧制度笼子,提高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和常态化治理效率,帮助消费者找回“消失的门票”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